在中古世紀,考古學家發現古埃及人與南美洲文明
利用修磨的象牙及木頭製作假牙
那時技術粗糙加上人類免疫系統排斥,成功機率甚低
1886年Edmunds將顎骨內植入白金根柱並作上瓷牙
此後許多人嘗試同樣方式但都因為無法達到骨整合,宣告失敗
1930年代中期,科學家發展許多植體,例如:
骨膜下植入(Subperiosteal)
骨內刀狀(Endosteal Blade)
分支網狀(Ramus Frame)
骨內牙根狀(Root)
柱狀(Cylindrical)
骨膜下人工植牙在過去三十年有成功的案例
第一支骨膜下人工植牙是由Gusrar Dahl所設計
現代植牙技術最早由瑞典學者
佩爾-英格瓦·布倫馬克(Per-Ingvar·Brånemark)教授倡議
於1952年在兔子腳部進行安裝鈦金屬實驗
發現兔子並未因為植入金屬產生排斥作用
轉移到人體試驗後,也繼而證實鈦金屬可用於人體骨骼修復
稱此現象為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
布倫馬克(Brånemark)教授於1965年進一步提出把鈦金屬作為人工牙根
但由於將鈦金屬作為人工牙根並沒有先例可循
為了確保人體長期使用沒有不良反應產生
於是瑞典科學家與牙科醫生對已植入人工牙根的病人進行長期的檢查
最後於1976年,確定人體使用了10年都未有不良反應
進而成為現代植牙技術的一項里程碑